后風擋玻璃多采用電加熱除霜、除霧,發熱功率大,除霜、除霧效果好。目前,國際上主流的玻璃試驗標準和大部分主機廠都對后擋玻璃加熱除霜功能有驗證要求,包括ECE、VW、GM、FIAT、CHRYSLER等。下面,我們對電加熱除霜方式的汽車后擋玻璃進行除霜試驗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試驗設備:環儀儀器 汽車后玻璃除霜環境箱
試驗準備:
試驗前,將玻璃劃分為A、B兩個區域,如下圖所示。
A區域:以玻璃上邊的1/2長度為上底,玻璃下邊1/2長度為下底,1/2玻璃高度為高圍成的梯形面積;
B區域:以玻璃上邊的2/3長度為上底,玻璃下邊2/3長度為下底,2/3玻璃高度為高圍成的梯形面積。
在試驗中,分別對A、B區域的除霜效果進行評判。
試驗過程:
將整車保持在除霜環境試驗箱中,溫度保持在-18°C,如下圖所示。
用噴水設備在后風擋玻璃表面噴水,噴水量為0.046 ml/cm2,噴完水以后在低溫環境中保持30~40 min,讓玻璃自由結霜。
接通開關,開始觀察并記錄數據。起動車輛引擎,發動機轉速保持在2 000±50 r/min,打開空調制熱功能,將出風口開到最大,同時打開后風窗加熱除霜功能。
在30 min內,每隔5min要從內側拍攝后風窗除霜照片,對A、B區域進行標記。當試驗結束以后,關閉引擎,分別從車內外拍攝后風窗照片。
試驗結果判斷:
對A區域、B區域和整個玻璃區域的除霜效果進行不同的評判,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5 min后,電極下的雨刮停靠位置除霜率為100%,15 min后,A區除霜率為100%,20 min后,B區除霜率>80%,30min以后,整個后玻璃要完全除霜。
改進建議:
若加熱除霜試驗不能達到標準要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改變加熱銀漿線的花紋布置形式,如加密銀漿線間距,將銀漿線由直線變成回轉線等;適當加粗銀漿線的寬度,增大加熱功率;提高銀漿中銀的含量;增加銀漿印刷的膜厚。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發熱量,改善加熱除霜效果。
通過前期的開發性試驗,可以有效地避免生產后期因加熱功率不足而引起的除霜不凈問題。
如有汽車玻璃除霜試驗疑問,可以咨詢環儀儀器相關技術人員。












